解释一下“曹化淳开京城城门迎闯军”的问题(2 / 3)

大明王朝1587 绣肠织月 3630 字 2020-09-25

撰者是谈迁,从天启元年开始编著,顺治四年时全稿被窃,于是又发愤重写。

顺治十年时,谈迁应弘文院编修朱之锡邀请,携稿赴北京,访问前朝遗老、皇室、宦官、降臣等,公家档案,重新校订,以三十余年编成一书,署名“江左遗民”。

然后再看,它的编撰者是计六奇,他家境清贫,二次乡试不中,康熙二年后以教学为业,并开始撰写和二书。

为了编写明朝遗史,计六奇曾先后前往江阴、苏州、扬州、六合、镇江、通州、桐城等地实地考察。

二书资料来源广泛,单是标明出处的史料就有、、、、、、、、、、、、等七十余种。

最后是,编撰者是钱士馨,因为他晚年在北京,亲眼目睹李自成进京,所以记载的都是他本人亲见的,抑或是作者听相关事件的亲历者讲述的史实。

那么问题来了。

我想问一问读者大大们,他曹化淳一个前朝的太监到底有多大的能量,

能让顺治进士谷应泰、江左遗民谈迁、教书先生计六奇,和闯军进城亲历者钱士馨,

分别在顺治十五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九年和顺治十年不约而同地一起污蔑他呢?

而且谷应泰的那本后来是被编进的。

倘或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当真像表面上一面为曹化淳一而再、再而三地平反,一面屡次给曹家后人皇恩殊荣。

那为甚么在“文字狱”最厉害的康雍乾三朝,都没有一位皇帝下令销毁明末清初史料中关于曹化淳开门迎闯军的“不实之词”呢?

再说回,我认为乾隆七年编撰的这本县志如此美化曹化淳是有原因的。

一是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特有的宗族制度,会让一些地方在文字记录上特别优待美化一些名人。

包括现在的一些网页地方志也会有这种现象,在写到自己家乡的名人的时候,即使这个名人在正史里面是一位名声不大好的奸臣,但是地方志依然会挑这个人好的一面写。

二是因为曹化淳虽然是个太监,但是他那个曹氏家族在清朝受到了康熙皇帝的优待。

比如曹化淳的次兄,曹化雨的后人曹传,就与康熙皇帝关系匪浅,甚至康熙出行到了武清地界时,也会与曹传见面。

曹传的儿子翰林院编修曹涵也受了康熙皇帝的重用,后来雍正元年还当上了的纂修官。

而且康熙皇帝还曾经亲笔题匾赠予曹家,被曹家奉若传家之宝,悬挂在了曹家祖坟前院的大门口,以此来彰显曹家的圣宠。

由于那块匾额是康熙皇帝所赐,其权威性在清朝无与伦比,许多官员途经武清县时,都要下马拜匾。

后来曹涵当上了清朝的官之后,还重新选址,在武清县东马圈镇附近占了一片约一千亩土地,作为曹家坟莹,当地称之为“曹坟”。

而且曹氏家族不但儿子在清朝都有出息,女儿也都嫁得很好。

曹化淳的侄孙女后来嫁了沧州张氏,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长大之后嫁给了河间纪家,又生了的主编者之一纪昀。

里提到曹化淳也是堂堂正正,丝毫不像是有甚么“文字狱”的样子:“先外祖母言,曹化淳死,其家以前明玉带殉。越数年,墓前恒见一白蛇。墓为水啮,棺坏朽,改葬之日,他珍物俱在,视玉带则亡矣。”

如果“曹化淳开门迎闯军是东林党污蔑”这一说法成立的话,在清朝就变成了——

乾隆朝那个大名鼎鼎的纪晓岚在喊曹化淳侄孙女为外祖母,又在有满朝上下经历严酷“文字狱”的情况下,

不顾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位皇帝对曹氏家族的殊恩与重用,

非要附和前朝的东林党人,在修撰时往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的太监曹化淳身上泼脏水。

而且不仅是他纪晓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