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4 / 6)

,皇帝不够专业,就只能听从廷臣们的建议,实际决策权掌握在了廷臣的手里,但皇帝足够专业,就会推动全面改革,来掌控权力。

而官僚体系的第二原则,稳定大于一切。

对于官僚体系而言,这个群体最大的症状,就是越拖延越高效,越费钱越便宜,越秘密越公开。

专业人士掌控了实权部门,就会倾向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流程上的正确。

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越拖延越高效,拖字诀可是官场上的大杀器,只要我不处置,我就不会犯错,对于官僚而言,这就是对自己的高效,不犯错的高效与稳定。

只要拖着不办,就是对自己的稳定,对自己的高效。至于问题?那是公共问题,跟我个人有什么关系?

顶头上司十分的专业,对各种事情十分了解,总是一针见血的找到问题,催促做事,做的越多,错的就越多,不如拖,拖一次,十次,拖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不再关注为止。

专业人士对于成本的掌控有基本了解,就没有了油水的空间,做任何事都不能‘越费钱越便宜’了。

王崇古领的鼎工大建,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对土木之事极为了解,他从扬州知府开始就修城墙,到了宣府大同修关隘、营堡、边城、长城,对于土木的成本,包括贪腐成本就了解,总是将油水控制在底线范围内。

比如冯保就不敢把一个鸡蛋作价十两银子一个卖给皇帝,大兴县的县令,也没办法用一亩地产三万斤番薯糊弄皇帝,这都是专业人士对事实的掌控,让官僚体系无法利用各种漏洞,合理合法的侵吞。

越费钱的鼎工大建,对于参与其中的任何人,都是可以占到便宜的。

而越秘密越公开,其实就更好理解了,只要不公开,甚至不记录,就会稳定,稳如泰山,大明中书舍人,总是去入厕,实在是躲不了,就挑挑拣拣、颠倒顺序,让事情变得有利于自己的稳定。

每一个中书舍人记录万历起居注,都奉行这一金科律例,从没有改变过。

官僚体系的第三原则,无责任化流程。

通过繁琐的、精巧的制度设计,将不合法、不合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事情,通过流程,变得合法合规,最终达到‘没有人需要为祸患负责’的效果,你皇帝想追责?全都是无辜的,你追究谁的责任?

而专业人士掌控部门,这种精巧制度设计,就会失效了,因为哪里出现了问题,专业人士一目了然,知道谁在捣鬼,即便是这次不说,下次也不会再用了,这样权力就会在绩效之下失去,自己被取而代之。

所以,官僚体系,非常抗拒专业人士的出现,外行领导内行就逐渐成了常态。

万士和起初不懂礼法,他也不知道皇帝亲自探望成国公朱希忠是在降阶,也不知道全楚会馆蹭饭是一种极高的礼遇,也不知道皇帝以大将军府黄公子身份行走违背礼法,他全以为陛下孩子心性、不拘小节,纡尊降贵,长大了自然不会做了。

可后来万士和读书读得多了,知道了违背礼法,却不纠正,因为纠正就是自己失职,也没人说,万士和自己当然不会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这个礼部尚书不合格,连最基本的礼法都不懂,下属们都在等着看我笑话,就这么拖来拖去,拖到万士和人都走了。

新任礼部尚书沈鲤,在营造郊劳台查旧典,才发现,万士和留下了这么一个大坑。

“纠正还是不纠正,这是一个问题。”朱翊钧看完了沈鲤的奏疏,笑的前俯后仰。

沈鲤不纠正就是违背职业道德、专业素养、骨鲠心性,纠正就是逆上,最终沈鲤还是选择了逆上,上奏说皇帝的行为,不符合礼法。

“难得糊涂吧。”朱翊钧给出了批示,这种情况不是礼部的错,也不需要礼部尚书背负责任。

道爷修仙、先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