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4章 工业革命(1 / 2)

\"没错!\"邓晨趁热打铁,\"现在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改进窑体结构;第二,精确控制温度;第三,优化原料配比。\"

接下来的场景堪称东汉版的\"工程攻坚\":

在山脚下的临时工棚里,邓晨带着工匠们用黏土制作窑体模型。他借鉴现代回转窑的原理,设计了一个带通风口的阶梯式立窑。

\"这里要留出观察口,\"邓晨指着模型解释道,\"我们要用这个来...\"他顿了顿,突然意识到\"光学高温计\"这个概念对东汉工匠来说太超前了,\"呃...用这个来看火候。\"

\"大人高见!\"王铁锤恍然大悟,\"就像烧瓷器要看窑变一样!\"

与此同时,华清学校的学生们正在试验场忙碌着。他们按照邓晨教的\"对照实验法\",把不同比例的石灰石、黏土和石膏分别装在小陶罐里,放在炭火中煅烧。

\"第三组试样又裂了!\"一个学生喊道。

\"第五组表现最好!\"另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一块微微发红的结块。

三天后,改进版的水泥窑终于建成。这一次,邓晨采纳了小艾的建议,在关键位置安装了简单的铜制温度计——其实就是在不同熔点的金属片上刻刻度。

\"点火!\"随着邓晨一声令下,工匠们紧张地忙碌起来。加煤的加煤,鼓风的鼓风,记录的记录。邓晨亲自守在观察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

\"温度到800度了!\"负责看\"温度计\"的工匠喊道。

\"保持住!\"邓晨额头沁出汗珠,\"王师傅,现在开始慢慢减少鼓风。\"

窑内的火焰从橘红色渐渐变成明亮的黄色,又过了约莫一个时辰,邓晨终于下令:\"停火!封窑!\"

等待冷却的这段时间最难熬。工匠们围着窑体转来转去,像等待新生儿降生的父亲。邓晨索性给大家讲起了水泥的原理,从石灰石的化学分解讲到硅酸盐的重新组合,当然,用的是东汉工匠能听懂的比喻。

\"大人,可以开窑了!\"王铁锤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

当窑门被小心地打开时,一股热浪扑面而来。邓晨用特制的长钳夹出一块还冒着热气的灰白色块状物,放在准备好的石板上。

\"成了!\"他激动得声音都变了调,\"快拿水来!\"

工匠们手忙脚乱地提来水桶。邓晨将水和\"水泥熟料\"按比例混合,又加入适量石膏,搅拌均匀后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木模中。

\"现在,我们只需要等待...\"

接下来的两天,整个工坊区都弥漫着一种奇特的期待感。工匠们轮流守着那个木模,连吃饭都不愿意走开。邓晨则趁机开始规划第一个水泥应用项目——加固常山城墙。

第三天清晨,邓晨刚走到工坊门口,就被一阵欢呼声吓了一跳。

\"大人!大人!\"王铁锤像个孩子一样蹦跳着跑来,\"您快来看!\"

木模已经被拆开,一块规整的长方体静静地躺在那里。邓晨拿起铁锤,在众人屏息注视下,用力砸向那块\"水泥砖\"。

\"铛!\"一声脆响,铁锤被弹开,砖体上只留下一个浅浅的白印。

现场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工匠们又跳又叫,有人甚至激动得哭了起来。王铁锤直接跪在了地上,颤抖着抚摸那块\"神砖\"。

\"这不是神迹,\"邓晨提高声音,压住众人的喧哗,\"这是科学!是我们用智慧和汗水换来的成果!从今天起,常山郡要迎来一个新时代!\"

他转身指向远处的城墙:\"那里,将是我们第一个大工程!\"

工匠们的眼睛都亮了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高耸坚固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