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回归(1 / 3)

“丫丫”

大裤衩,陈燔的夫人刚刚完完成一期《国家宝藏》的录制,先和工作人员道声辛苦,正要回更衣室换装,却被人叫住了。

“替我向陈燔说一声,干得漂亮!”一号解说员笑着对她点头。

丫丫也点头微笑:“张老师......夸人的话,您还是留着当面对他说吧!”

“他,要找我拍戏?”张国利年纪虽大,但反应一点不慢。

“确实,您要没别的事儿,一会儿他来了让他当面说。”

“那成,我正好闲着!”国利叔笑着应下。

其实他一点都不闲,这位六十多的大爷为了补上对赌协议的欠债——现在又多了个补税的亏空——正处于一个只要忙得过来,那就什么活儿都接的状态。

......

“是这样,我有个大活儿,献礼片......喔,准确的说这是三爷的大活儿,我这晚辈得多分担分担不是?”半个小时后,大裤衩配套的休息室里,已经回归了创作的陈燔一边抱着杯黑枸杞水滋溜,一边对着国利说着《回归》的单元。

这娱乐圈请人拍戏当主演,要么看关系,近的自己说一声就成,不熟的就让副导演给经纪人打。

要么看咖位,小导演找大明星三顾茅庐也未必够用;反过来,大导演请小演员,后者想上位搞不好还得被搞。

但陈燔习惯亲自出马,尤其是对前辈。

而他想找人拍的,是《我和我的祖国》关于回归的那一章——其他几个环节都定的定,快的像陈燔的《最后一课》已经完成大半后期;慢的,郭番的《护航》要到明年,而老姜的《前夜》就只等黄勃忙完这阵。

但这个《回归》的篇章,虽然早早的敲定了两位港岛演员,但剧本一直定不下来。

如果说《白昼流星》是大家完全看不懂陈大导的叙事逻辑,那《回归》应该是薛导演自己都没搞明白应该说点啥——原版是双线,一条写交接仪式和升旗,一条写警察和修表匠夫妻;前者代表‘宏大叙事’,后者代表‘个体视角’,这也是整个电影的主基调。可惜这两条线的交织仅仅在于一只没发挥啥用的手表,而主线故事还和头一个篇章《升旗》有重复。

陈燔本着能改就一定要改的原则,带着麾下的编剧和导演一起琢磨,首先,交接仪式上12秒的博弈还是得保留,但只作为背景;其次,依旧是从历史洪流中普通人视角出发,所以华哥虹姐的戏份保留,但得给加入一条和大陆之间的纽带。

最后,陈燔从年初和他抢金像的《明月几时有》里获得灵感,决定原创两个角色。

“嗯,那是,那是!”对方显然对此也有耳闻,不过倒也没戳穿谁才是发起者。

“这里有个单元说的是97,主演四个人,俩人是港岛夫妻;男的是个钟表匠,我找任达桦演了,女的是惠英虹,演一个港警督查——这和《误杀》不一样啊,人是正面人物......”陈燔扒拉扒拉一通解释。

就说这个钟表匠的父母是当初港九大队的成员,牺牲于42年的那次行动。(42年文化名人大营救事件,伍豪亲自指挥,东江游击队——后改东江纵队——负责实施,成功转移了包括茅盾、何凝香在内八百位抗日名人及其亲属和国际友人。《明月几时有》和《省港大营救》都是以此为故事原型。)

他还有个哥哥,“大营救”发生的时候还是半大小子,负责传递情报,在父亲牺牲后被带到大陆,最终成了一名解放军。时光荏苒,他早已退役,眼下成了观礼嘉宾。

儿子也子承父业,不光入伍,还入选了仪仗队,而且还是97那次交接仪式的升旗手,

的替补。

俩人因为身份敏感,一直没敢和港岛的亲弟弟(叔叔)联系。

弟弟当时年幼,由街坊照顾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