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南巡九(2 / 2)

的目的地,是位于三门峡下游,五年前决口的孟津河段,后世的种花家,在那里修建了一座可以调水调沙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犹如给这条咆哮的巨龙的脖子上,拴上了一条锁琏,一举改变了黄河下游地区屡治屡决的局面,将中原大地变成了大粮仓。

时值十一月初,黄河虽然上了冻,但并没有冻结实,为了张蔷的安全,打前站的朱良辅不建议队伍过河,而是建议沿黄河北岸,过怀庆府,到达孟津渡,要么从孟津渡过河到达小浪底村,要么,直接到北岸的蓼坞村。

张泉和徐元祉、王子义等人商量后,决定听从朱良辅的建议,在荣泽口调头向西,往怀庆府方向而去。

半个月后,队伍到达孟津渡北岸的河阳驿,张蔷此次南巡唯一接见的官员,工部右侍郎张九德,已经在驿站等候多日。

张蔷与他约定,明日一早出发,先考察三年前修筑的黄河大堤,然后从冰面上过河,到孟津渡南岸,沿河往上游考察河道。

张蔷虽然大致画出了后世小浪世工程的主体建筑,和众多的配套设施简图,但她不知道此时的河道,与五百年后的河道有没有变化,所以还需要张九德带着勘探队实地勘查,以实地勘查的数据为准。

张九德已经六十多岁,平安亲政后,优待老臣,恩旨三品以上,六十岁以上的老臣,准许带着股份退休,张九德也上了乞骸骨的折子,被皇帝温言挽留了下来。

张蔷特意来到乾清宫,与平安一起召见了他,直接在平安的御案上铺开地图,给他讲了治理黄河的一个宏伟计划,当场就将张九德惊得目瞪口呆。

其实,他已经有了两次治河的经验,虽然赶不上隆万时期的治河大臣潘季驯,但在大明的黄河治理史上,也留下了厚重的功绩,就算他现在退休,在史书上也能留下三五个字的笔墨。

但他被太后和天子的宏伟计划打动了,如此重大的工程,其参与人员,注定要名垂青史,尤其太后请他来总理这项治河工程,无论成与败,他都够资格在史书上留下一篇传记。

况且,太后还当场给了他一只箱子,里面一张张,全是治河工程的图纸,也不知道太后是从哪里来的,他待要询问这画图的人是谁,太后只说是一位前辈,如今已经不在人世,他的工作,就是带着队伍,去实地考察,核实绘图的真实性,按实际地形修改这些图纸,最终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