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给主教找事做(2 / 4)

大差不差。

地方遭灾,递上来的奏折并非是当地官府的奏折,除了各州府长官,还有御史这类能够绕过地方上书的特殊官职。

因而,也没有出现什么往赈灾粮中掺沙子这类令人发指的贪腐事件。

赈灾粮可以少,可以是陈粮,但绝对不能往里面掺沙子,这可不是检验什么真灾民,而是在打朝廷的脸,是在告诉灾民,朝廷根本没把他们当人。

朱祁钰知道,顶风作案的人没有,可一些小恩小惠也是无法避免。

作为皇帝,朱祁钰需要通过奏折,适当对地方官员给予嘉奖,除了朱祁钰钦点的,还有各部上报了,要让马跑,也需要让马吃草。

朱祁钰将那些需要嘉奖的官员记下来,之后交给吏部,自然也会有人去办。

除了地方的汇报,其他最多的就是各种恭贺新年和谢恩的奏折,而能呈到朱祁钰的书桌上,都是经过内阁挑选,也就是那些被视为十分有潜力的人。

作为皇帝,不需要去看这些贺词和恩词,只需要记下这些人的名字,之后再关注一些,视情况提拔。

在朱祁钰批阅奏折的时候,舒良就坐在一旁,握着笔,记着圣人让他记录的事情。

这本就是司礼监的职责,成为圣人的秘书,可不是只有作威作福而已,还需要如同内阁一样,让圣人的工作更加顺利。

继续阅读

无论是兴安还是舒良,不一定能当个好官什么的,但在顺应圣人的思维方式方面,整个朝廷无出其右。

以前兴安还没有人打下手,大小事情,很多都是需要他一个人去处理,现在到了舒良,有了王诚和王勤协助,也能更好的去执行圣人的安排。

倒不是说兴安的能力会比舒良还强,而是新政不断推行,需要皇帝拍板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

年纪越来越大的兴安对于支持圣人的工作也显得有些体力不支,朱祁钰这才让这位老人强行休假。

翻看着渤海盐业财报,那数不清的圆圈,让朱祁钰第一次觉得数字不够用,单位不够大的感觉。

开创性的包装,配套的商会商队,让渤海的海盐能够前往更远的地方,而且就纸包盐量,便宜实惠,实现了多赢的局面。

当前暂管渤海盐业工司的是户部左侍郎,财报是通过户部审计处核验之后才会摆到朱祁钰的书桌上,因而会滞后于大朝会。

审计处虽然是户部下辖,可严格来说,并不归户部管理,奈何现在人才紧缺,才归于尚书直接领导。

新式记账避免了不少克扣,账面上的字数十分客观,而所得的财货可以充入银行,或者再转手投入军需库等等,让整个盐业的发展能够反哺大明社会。

要说盐商有没有埋怨,有没有记恨,或许是有的,可是在握着笔杆子和枪杆子的朝廷面前,盐商太过渺小。

再者,盐商也是商贾,商会就在京城,总不能因为盐商心中有怨气,破坏了现在好不容易让商贾能够改头换面的局面。

单一的盐商头上还压着更大的商业世家,失去了大家族支持,他们也不可能干出螳臂当车的事情。

朱祁钰做出来的蛋糕,在朝廷的干预之下,现在也没有被填满,更不要说出现一个能够垄断民生物资的家族。

没多久,王诚从外入内,到舒良面前,低语了几句,便见舒良点了点头,

“陛下,僧录司和道录司那边已经传达完毕。”

有舒良或者兴安在的情况下,非紧急情况,王诚和王勤是不能越过他们直接向圣人汇报,禁止这类越级汇报,是为了维护组织秩序,确保信息流通的正确。

朱祁钰甚至不需要去详细了解下面的人是怎么去执行,只需要知道结果,之后再看效果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