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宗泽传》)。在龙游任上,他“宽赋役,止横敛”,百姓称“宗公活我”;在胶水任上,他“修学校,抚流亡”,将“荒邑”变为“乐土”。 绍圣二年(1095年),宗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被贬,此后辗转地方二十余年。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民生之艰”,也形成了“务实为民”的政治理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评价其:“居官二十年,所至有惠政,民皆画像祠之。” (2)磁州、相州的抗金实践:“老将初露锋芒” 靖康元年正月,金军首次围攻汴京时,57岁的宗泽正任磁州知州。面对朝廷“弃磁州以避敌锋”的指令,他拍案而起:“食禄而避难,不可也!”(《三朝北盟会编》)遂率领军民加固城墙、招募义勇,用土炮、滚木击退金军三次进攻。磁州之守,不仅保住了太行山以东的抗金门户,更树立了“官民同心抗敌”的典范。 同年十月,宗泽转任相州知州。此时,河北义军领袖王彦(号“八字军”)因战败退守太行山,宗泽派人联络,以“共赴国难”相邀。王彦率万余人下山,与宗泽合兵一处。宗泽为其整编部队,制定军规,将这支“散兵游勇”打造成纪律严明的抗金劲旅。《续资治通鉴》载:“泽招集义军,益以八字军,得众十余万,威名大震。” (3)临危受命守汴京:“受任于败军之际”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赵构即位后,金军再次南下,目标直指汴京。此时的汴京,因两次被围已“城壁摧圮者十之七八,闾里丘墟者十之六七”(《靖康稗史笺证》)。朝廷急需一位能稳定中原的将领,宗泽以“老病之躯”临危受命,出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赴任前,友人劝其“东南形胜,公老矣,何苦北行?”宗泽答:“君父有急,何忍自全?”(《宋史·宗泽传》)抵达汴京后,他立即投入工作:清理街道、安抚百姓、收编散兵,甚至在城门口亲自检查粮车,防止官员克扣。《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泽至京,市不易肆,民安堵如故。” 三、卫京之策:筑城、练兵与复国之谋 (1)军事部署:固本强基,构建防御体系 宗泽深知“无险可守,何以御敌”,因此将“筑城”作为首要任务。他组织民夫修复城墙,将原有十二座城门中的七座改为“瓮城”(外城套内城),增设敌楼、箭楼;挖掘护城河至宽五丈、深丈余,引汴河水灌入,形成“水陆并防”的屏障;沿城墙每隔百步设置“万人敌”(一种大型抛石机),可同时向城下倾泻巨石。《宋史》称其“缮城壁,峻隍池,治器械,储糗粮,为不可攻之势”。 除正规军外,宗泽积极联络河北、河东的民间抗金力量。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统计,其麾下先后吸纳了王彦“八字军”、杨进“没角牛”、丁进“红巾军”等十余支义军,总兵力达十余万。为协调各方,他设立“忠义巡社”,统一调度指挥,形成“官军为主力、义军为策应”的抗金体系。 (2)政治号召:抚民安业,凝聚抗金共识 宗泽明白“民为邦本”,因此在汴京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废除“花石纲”遗留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每月救济人数达数万;严惩趁乱抢劫的士兵与盗匪,规定“敢有扰民者,斩!”(《续资治通鉴》)这些举措迅速赢得百姓支持,“老幼扶携,负粮担水以助军”(《三朝北盟会编》)。 在统战方面,宗泽采取“分化瓦解”策略。他多次致信金军中的汉将,晓以“唇亡齿寒”之理;对反正的金将,给予官职与尊重。例如,金将耶律余睹因不满金人暴行,派人联络宗泽,宗泽不仅热情接待,还赠予金银,鼓励其“弃暗投明”。尽管策反未果,但此举极大动摇了金军的士气。 (3)战略规划:三路北伐,收复中原 经过数月经营,汴京
第二十章 宗泽卫京之志:壮志未酬,抱憾而终(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