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国建制: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 三、立国建制: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

第3章 明祚兴亡第一章 :朱元璋开国:布衣天子,建明定邦(2 / 4)

1367年派徐达、常遇春北伐。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攻克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值得强调的是,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将民族矛盾上升为政治纲领,这一策略比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早了500余年。
三、立国建制: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帝,深知\"创业难,守成更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政治改革:强化皇权的制度创新
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将决策权收归皇帝,设立六部直接听命于己。他还创立\"内阁\"作为咨询机构,但严格限制其权力,以防权臣出现。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将全国分为十三布政使司,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形成\"三司分治\"的地方行政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地方推行\"里甲制\",每110户为一里,设里长、甲首,负责赋税征收和户籍管理,这种制度成为明清基层治理的基石。
针对元末吏治腐败的教训,朱元璋推行严刑峻法。他亲自编纂《大明律》,规定贪污六十两白银者枭首示众;设立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监察百官。洪武十五年(1382年)的\"空印案\"与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共诛杀官员数万人,虽有\"矫枉过正\"之嫌,却极大震慑了贪腐之风。据《御制大诰》记载,朱元璋曾将贪腐官员的人皮剥下,填充稻草悬挂于公堂,这种极端手段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二)经济政策:重构农业经济的实践
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土地对百姓的重要性。他下令\"耕者有其田\",将荒地分配给无地农民,实行\"计民授田\"制度;鼓励垦荒,规定\"新垦土地,永不征税\";推行\"军屯民屯\",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耕地面积达850万顷,较元末增长近两倍。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即下诏\"复衣冠如唐制\",恢复汉族传统服饰,这一举措具有凝聚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
为恢复社会经济,朱元璋还减轻赋税,实行\"两税法\",规定夏秋两季征税,税额为亩收一斗。他重视水利建设,派徐达疏浚运河,派汤和治理吴淞江,使江南成为全国粮仓。同时,他限制商人势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将商人列为\"四民之末\",但也允许民间手工业发展,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丝绸等产业逐渐复苏。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年间全国织机数量达到10万台,苏州府每年征收的丝织品达10万匹。
(三)军事制度:卫所制的创新与局限
朱元璋建立了\"卫所制\",将全国分为17个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总兵力达280万。军户世袭,平时屯田,战时出征,实现了\"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为防止将领专权,他规定\"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将领由皇帝直接任命,调动军队需凭\"虎符\"。这种制度虽保障了中央集权,却也导致军队战斗力逐渐下降,为明朝中后期的军事危机埋下伏笔。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在洪武年间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形成制衡,这种\"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的设计,被现代军事理论视为早期军权制衡的典范。
四、治国得失:铁腕背后的矛盾与隐忧
朱元璋的治国方略,既有开创之功,也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一)集权与活力的博弈
朱元璋通过废除丞相、设立锦衣卫等手段,将皇权推向巅峰。这种高度集权虽避免了权臣篡位,却也导致官僚体系僵化。官员们\"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行政效率低下。永乐年间,内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