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则是明光铠、锁子甲、山文甲。
明光铠虽然使用的也是钢材为原料,但是锻造工艺已经达到了非常先进的水平,甲片经过“五煅五淬”硬度已经可以匹敌现代的高碳钢。胸前的圆护甚至可以反光,达到威慑敌人的作用。明光铠当时也是将领的标配。
锁子甲则是从西域传入,不过到达本土之后进行了改良,最后铁环套扣成网,轻便灵活且箭矢难透。在当时比较受到轻骑兵的喜欢。
山文甲,Y形甲片咬合成自成曲面。无须任何铆钉,工艺十分复杂。在当时多数武官比较喜欢,也成为武官的常服使用。
宋元时期,步人甲就为主流了。步人甲以1825片铁甲编成,重量可达到58斤,覆盖全身。逆向叠压甲片的设计主要为抗骑兵冲击,在当时也成为专克金军铁浮屠的存在。
另外水军当时还出现了纸甲,以硬布裱骨、纸筋填充、水战时防御力堪比铁甲。不过这个并没有原型出过土,只在某些书籍里出现过记载。
明清变革期,布面甲比较流行。那也是冷兵器和火器的转变期。布面甲为棉胆为底,外缀钣金铁片或覆铁网,缓冲火器冲击,被誉为“古代防御第一甲”其实和现代的防弹衣差不多的意思,只不过冲击力不同所以使用的材料也大不相同,但效果则是类似的。
直到清代,盔甲就有些退化了。八旗布甲,在绣纹装饰上大下功夫,等级分布从铠甲纹饰装饰就可以轻松判断。但实战价值几乎没有,而且当时的火器已经十分普及,所以几乎跟没有甲一样。
但有一说一,清代时期的装饰性是最强的,实战价值却是最差的。也有点绣花枕头的意思,直至中后期,盔甲只能用于礼仪了。后续清兵上战场就没有所谓的铠甲了。
可此时夜光壁上面士兵身上的盔甲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可以看出这些夜光壁上的士兵身上盔甲方方正正的,并没有传统盔甲上面的结合处。
探秘:昆仑山脉的地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