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燕王(3 / 4)

人以上,面对大大小小的官吏、不同的世家门派,其中的勾心斗角、偷奸耍滑,想要牢牢掌控,远比操控公输家的机关小鸟要复杂、严格得多。

此刻,这十几个智囊正与他一同掌管着封地内的大小事务,并以他为首,协助他权衡未来的风险与利益。

“主公是何想法?”最先发问的,是秦子儒幕僚团中辈分最高、也最受器重的余和忠。余和忠乃楚国人,出身兵家。后来楚国被灭,兵家匆忙逃窜,分崩离析。余和忠有幸遇到秦子儒,彼时秦子儒已然封王,对过往之事并不在意。虽说当年兵家为楚国效力,但秦子儒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择良木而栖乃人之常情。

近来有一本名为《三国演义》的话本故事十分火爆,余和忠对其中的吕布颇感兴趣。

其他文人多抨击吕布两面三刀,可他却认为,有这般勇武之人,若能善加利用,用作“屠刀”便可。关键是要放对位置,用人不当,又怎能怪别人本身有问题呢?分明是用谋之人的能力不足罢了。

当然,余和忠背后的兵家身份被秦子儒刻意隐瞒了。

秦子儒不在乎,可不代表天下人不在乎,更不代表大哥不在乎。为此,余和忠对秦子儒肝脑涂地,为治理封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秦子儒也不隐瞒,直言道:“我等皆猜不透陛下任用女子为官的目的,贸然卷入其中,恐有不妥。但若不闻不问,又不符合我的性格,此事终究会传到陛下耳中,到时候朝堂上怕是又要流言蜚语不断。”

“的确如此。”余和忠点头赞同。他既是谋士,又是秦子儒的老师。在他眼中,秦子儒是个保守之人,虽不擅谋略,却善于用人,仅凭这一点便已难能可贵。

“这些年,主公兢兢业业,力求完美。纵观天下,实际上我们封地内的情况远比外界要好得多。旱灾、水灾、粮灾,起码在我们这里从未发生过。可正所谓人言可畏啊。”

余和忠缓缓说道,他虽年事已高,但头脑并不糊涂,一双老眼中依旧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处在主公这个位置,本无需考虑太多,最重要的,还是要摸清朝堂风向。”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皆屏气敛息。秦皇膝下有一儿一女,如今秦皇年事已高,将来传位,若传给皇子,明眼人都能看出,一个黄毛小儿,如何能治理好这江山大业?更何况,秦国如今正与魏国交战,战事不知要持续多久。

朝堂中,不知从何时起,便流传着一种说法,皇位的继承,大部分权臣都在权衡燕王与武王的分量。若要选择一人支持,支持燕王的人占据绝大多数。毕竟,在皇位继承权上,并无太多明确规定,更多看重的是秦氏血统。

对朝中大部分权臣而言,这天下始终是秦家的天下,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自己的权力不受影响,便是皆大欢喜。若有人想改变规则,必将遭到众人排挤。再看武王,常年镇守东北山地,东北边的海盗远比东南倭寇更为强悍,年年征战,却年年战败。在大多数人眼中,武王有勇无谋。

“这些年过去,主公名声日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此时此刻,老夫认为,主公万不可贸然冒进。”余和忠诚恳地说道。

秦子儒思索片刻,摇了摇头,问道:“帮也不是,不帮也不是,余先生认为我该如何是好?”

“古往今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水梁山牵涉甚广,本就不在我们地界之内,主公不宜插手。但观苏尚的性格作风,她主动北上求助,我们恰逢其会,若闭门不见,也于理不合。老夫以为,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与其雪中送炭,不如锦上添花,这倒不失为一计良策。”

“此计甚妙……”

为官之道,尤其是涉及皇权,早已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政治远比刀剑更为无情,其中的冷酷与残忍,非常人所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