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左宗棠抬棺入疆同时,大清开始与俄国谈判。俄国在谈判中虽然蛮横无理,几次恐吓大清要开战。但是得知清军在前线调动频繁,左宗棠又抬着棺材到了新疆,俄国也不敢贸然动武,伊犁前线一时间处于相持状态。
然而左宗棠没有想到的是,正当自己决意一战时,朝廷却动摇了。俄国在清朝西北和东北增兵,使得清政府慌了手脚。加上李鸿章请来英国人进行游说,清政府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商讨伊犁归属问题。
1880年8月,朝廷的诏书左宗棠,调他赴京任职。而当时,左宗棠掌握的情报显示,俄国前一年遇到灾荒,又刚刚结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国内困难,不可能全力对付大清,增兵只是虚张声势。左宗棠气愤至极,因为收复伊犁的理想可谓功亏一篑!但他又无可奈何,在给儿子的信里,他感叹说,朝廷里的人不了解情况,却混淆国事,“为之奈何”。
虽然不能不走,但左宗棠推荐刘锦棠督办新疆军务,坚持以武力作为谈判的后盾,“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左宗棠即使回京,也把不明就里的俄国人吓出一身冷汗。在得知清政府召左宗棠回京后,俄国代理外交大臣格尔斯急忙找到大清,打听左宗棠进京是否可能会挑起全面战争。
1881年2月24日,以左宗棠在新疆的布防为后盾,经过大清据理力争,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这一条约虽然依旧是不平等条约,但相比曾经的那些条约,因为左宗棠的努力,最后的结果已经算非常好了。
当时诗人杨昌濬赋七律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心在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