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升龙城会议冲击波(3 / 4)

想起了自己那个聪明伶俐、却因家贫只能早早跟自己学打铁的大儿子。当年儿子看着私塾的学堂,眼中那无法掩饰的羡慕和失落,像根刺一样扎在老赵心头十几年。如今……这五两银子,像一道从天而降的赦令,赦免了他心中积压多年的愧疚和无能!他猛地用粗糙的大手捂住脸,指缝间溢出压抑不住的、如同受伤野兽般的低沉呜咽。那呜咽里,是迟来的希望,是锥心的痛悔,更是对皇帝新政最深沉、最朴素的感激。

“老赵叔!”旁边一个年轻的装配工,眼睛亮得惊人,他用力拍着老赵佝偻的背脊,“别哭!这是好事!天大的好事!咱工友会不能干看着!我提议,咱们这片的工友,有孩子的,大家伙儿每月凑两个铜板!成立个‘子弟助学金’!帮衬那些实在困难的兄弟!五两学费是陛下给的恩典,咱自己也得给孩子挣个体面!不能让孩子在学堂里短了吃穿,让人瞧不起!”这提议立刻得到一片热烈的响应。炉火映照着一张张淌着汗、沾着灰却充满希望的脸庞。那跳动的火焰,仿佛也点燃了他们心中沉寂已久的、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一种从未有过的、属于工人阶级的团结互助意识和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意愿,在这叮当作响的车间里悄然萌发。

而在苏州织造局下属最大的“云锦坊”内,气氛更为热烈。当女工们从识字的女管事口中得知消息后,整个织坊都沸腾了。尤其当听到“女子亦可入技术学院深造”的消息时(这是王锦焕特刊中解读出的隐含信息),许多年轻女工激动得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她们长久以来被禁锢在织机前,仿佛命运早已注定。如今,那五两学费像一把钥匙,轻轻转动,为她们打开了一道窥见外面更广阔天地的缝隙。技术学院?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坊间立刻流传开各种关于“新式纺织机械”、“染色秘方”、“图案设计”的议论。许多心思活络的女工,已经悄悄打听起技术学院的招生要求和学习内容。一种“学门手艺,不靠男人”的朦胧但坚定的念头,在无数织女的心里扎下了根。薪火相传,这火种,是光武帝投下的,却在这些最卑微的劳动者心中,燃起了燎原之势。

京师大学,曾经门禁森严、代表着无上荣光的朱漆大门,此刻却被汹涌的人潮冲击得摇摇欲坠。无数穿着粗布短褐、甚至打着补丁的年轻人,从京畿、从直隶、从更远的省份汇聚而来。他们眼中燃烧着近乎疯狂的渴望,手里紧紧攥着可能耗费全家积蓄才凑齐的几两散碎银子和路引,只为抢在第一时间,报名这所突然变得“触手可及”的帝国最高学府!

继续阅读

“让开!让开!我先来的!”

“五两!真的是五两!苍天有眼!”

“爹!娘!儿子能进京师大学了!”

狂喜的呼喊、焦急的催促、激动的哽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古老的学宫围墙。门房和几个临时调来的学录被挤得东倒西歪,满头大汗地维持着秩序,嗓子都喊哑了。空气中弥漫着汗味、尘土味和一种名为“希望”的炽热气息。这扇曾经将无数寒门子弟无情挡在外面的朱门,第一次被真正渴望知识的平民洪流所淹没。

然而,在这片近乎沸腾的报名狂潮之外,京师大学一处相对僻静的竹林精舍内,气氛却降到了冰点。

一群穿着丝绸长衫、明显家境优渥的在校生围坐在一起,个个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桌上那份《民生日报》被揉得不成样子。

“五两?哼!”一个面容倨傲的学生,父亲是工部员外郎,他猛地将手中的茶盏掼在石桌上,茶水四溅。

“我敢说,就是降为五两,泥腿子该不上还不上,有一人上大学堂,家里便缺一个干活的。”

哈哈哈哈哈……

众人都笑了。

“所以说,陛下降学费根本没有必要吗。”另一个学生接口,语气满是怨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