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东南亚的各民族的前世今生(二)(1 / 3)

亚历山大四世 季敏杰 3362 字 1个月前

第四百一十七章 东南亚的各民族的前世今生(二)

缅族起源于古羌人,是古羌人南下分支。战国时期,牦牛羌部落在吐蕃高原东北部形成白狼羌,其在历史上建立过政权,曾多次归化内附。东汉初年起,白狼羌就与汉朝有过联系。7世纪中叶,白狼羌为吐蕃所灭,白狼羌就此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或臣服吐蕃,或沿江河通道离开吐蕃高原。臣服吐蕃的融入了藏族,沿东进入中土的融入了汉族,向南部进入滇缅者与所在地土着融合成当今缅族、彝族等多个民族。

9世纪中叶,沿伊洛瓦底江南迁的白狼羌在今缅甸中部叫栖一带,效仿当地骠人、孟人建立了11个村庄。白狼羌以叫栖为根基,不断扩张中与骠人、孟人逐渐融合形成缅族。最大的机遇来自公元832年,南诏国南下灭骠国,导致骠人流离失所。客居叫栖一带的白狼羌发挥游牧民族善战的本性,趁机控制和收编周边的骠人和孟人聚落,在不断扩张中与骠人和孟人发生融合,逐渐从游牧民族转向农耕民族,势力越来越大。

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缅族政权蒲甘王国。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来佛经、确立佛教的国教地位,缅族社会因佛教的普及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缅族最终的形成,离不开佛教,缅族的民族文化来源于佛教的影响,各种伦理观念都与佛教息息相关,佛教信仰是改变缅族文化进程的核心因素。

缅族在后世的中国被称为景颇族,它与缅甸的缅族在族源、语言、文化和宗教等方面有较深的渊源。后世景颇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景颇族自治县以及贵州省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有15万人。

克伦族是后世缅甸的第三大民族,也是缅甸第二大的少数民族,人口约400多万,占缅甸总人口的8%。克伦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克耶邦以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在孟邦、丹那沙林省、仰光省、勃固省、克耶邦等省邦也有分布。

克伦族总计有11个分支,即克伦(Kayin)、白克伦(Kayinphyu)、勃雷底(Paleiti)、孟克伦(Monkayin)、色郭克伦(SakawKayin)、德雷勃瓦(Tahleipwa)、勃姑(Paku)、勃外(Bwe)、木奈勃瓦(Mawneipwa)、谋勃瓦(Mpowa)和波克伦(Pokayin)。

克伦族有按居住地区起名的,也有按服色确定称谓的。按地区命名的,如居住在山区的克伦族被称为“山区克伦”,居住在平原地区的被称为“平原克伦”。与孟族居住在一起的被称为“波克伦”或“德楞克伦”,与缅族居住在一起的被称为“斯戈克伦”。以服色称谓的,如喜欢穿用儿茶染的红外衣的克伦人被称为“红克伦”,喜欢穿白衣服的克伦人被称为“白克伦”,喜欢穿黑衣服的克伦人被称为“黑克伦”。

克伦族的各个支系在语言、风俗习惯上小有差别。斯戈克伦与缅族相处的时间较长,受缅族的影响较大,也被称为缅克伦。波克伦受孟族影响较大,孟化程度高,也被称为孟克伦。

克伦族与缅甸族同源,都是从中国西北的羌族南迁的,属于蒙古人种南亚支系,进入缅甸的时间比缅族还要早一些,大约于公元1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初期,居住在缅甸中部的东吁东部,后来迁徙至掸邦高原和萨尔温江流域一带定居。

蒲甘王朝末期,克伦族曾在东吁立国,后被掸族征服。克伦族在历史上多次受到过缅族、掸族、孟族的征讨,克伦族也曾不断进行过反抗,彼此曾结下仇恨。但是克伦族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改变自己的习性,是比较能接受新鲜事物和别人统治的,因而能骑墙在缅族、掸族、孟族之间,最终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还不断壮大。

在东南亚,有着两个人种和三种语系,其中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