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红巾军举义:揭竿而起,反抗暴政(2 / 4)

陵岗(今河南兰考东北)埋下一尊独眼石人。
不久后,民工们在挖河时果然挖出了独眼石人,与谶语完全吻合。“石人现世”的消息迅速在民工中传开,人们纷纷认为这是“天意使然”,反抗的情绪如干柴遇火,瞬间点燃。韩山童与刘福通趁机在颍州颍上县召集教徒,杀白马黑牛祭天,宣布起义。他们自称“红巾军”,以红色头巾为标志,韩山童被推举为“明王”,提出“复宋”的口号——“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试图以恢复汉族王朝的名义号召民众。
然而,起义计划不慎泄露,元军闻讯赶来镇压,韩山童不幸被俘遇害。刘福通临危受命,率领余部杀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正式发动起义。红巾军战士手持简陋的武器,高呼“杀尽鞑子,恢复中华”的口号,迅速攻占了颍州城。当地百姓纷纷响应,“旬日之间,聚众至十万”,红巾军的声势大振。
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被称为“北方红巾军”,他们以颍州为基地,向四周扩张。至正十一年九月,红巾军攻占汝宁府(今河南汝南)、光州(今河南潢川)、息州(今河南息县),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元廷派遣大军镇压,但官军腐败无能,“将官多贪生怕死,士兵则劫掠百姓”,根本不是红巾军的对手。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得到了百姓的热烈拥护,“从者如流”。
北方红巾军的起义,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全国各地的反抗力量。同年八月,萧县(今安徽萧县)人芝麻李(李二)与赵均用、彭大等人在徐州起义,响应红巾军。芝麻李因曾将家中芝麻赈济灾民,深受百姓爱戴,他率领的起义军很快攻占了徐州及周边郡县,“众至十余万”。
在南方,红巾军的起义同样风起云涌。至正十一年十月,蕲州(今湖北蕲春)人徐寿辉、邹普胜等人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他们也以红巾为标志,被称为“南方红巾军”。徐寿辉出身布贩,为人宽厚,被推举为帝,建国号“天完”(意为压倒“大元”),年号“治平”。天完政权建立后,迅速攻占了黄州(今湖北黄冈)、饶州(今江西鄱阳)、信州(今江西上饶)等地,势力扩展到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
除了红巾军系统,其他反元势力也纷纷崛起。至正十三年(1353年),泰州(今江苏泰州)盐贩张士诚率领盐丁起义,攻占高邮(今江苏高邮),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张士诚的起义军以盐贩为主,战斗力强悍,曾一度击败元军的围剿。此外,还有方国珍在浙东沿海起义,以海上贸易为依托,割据温州、台州等地。
短短数年之间,红巾军及各路反元义军遍布大江南北,元王朝的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边缘。正如《元史》所载:“自红巾起,天下大乱,州县多为贼据,元兵不能制。”
三、北伐与分裂:红巾军的巅峰与内耗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来了红巾军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他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从砀山(今安徽砀山)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州),拥立其为帝,号“小明王”,建国号“宋”,年号“龙凤”,建立了北方红巾军的正式政权。宋政权的建立,进一步确立了刘福通在北方红巾军中的领导地位,也让“复宋”的口号更加深入人心。
此后,刘福通开始策划大规模的北伐,目标直指元大都(今北京)。至正十七年(1357年),红巾军兵分三路:东路由毛贵率领,从山东出发,直逼大都;中路由关先生(关铎)、破头潘(潘诚)率领,向山西、河北进军;西路由白不信、李喜喜率领,进攻陕西。
东路军在毛贵的指挥下,进展最为顺利。他们先后攻占沧州(今河北沧州)、蓟州(今天津蓟州),兵锋直指大都。元顺帝(妥懽帖睦尔)惊慌失措,甚至准备迁都漠北。然而,由于孤军深入,后援不足,毛贵最终在柳林(今北京通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