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所取代。每一个句子诞生,仿佛都要先经过一道无形的、由风华致远思维模式构筑的安检门,反复扫描,确认“无害”后,才敢战战兢兢地放行。这哪里还是创作?分明是在戴着镣铐跳舞,而这副镣铐的打造者与看守者,正是那位素未谋面却无时无刻不在场的风华致远同志。
风华致远同志,您可知晓,您持之以恒的举报事业,对我产生的最深远影响,并非来自平台可能的处罚(那终究是外部的),而是塑造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奇特的“创作自觉”?这种“自觉”的核心要义,便是学会在您那套无所不包、无孔不入的“解读法则”的阴影下,努力寻找一种“安全”的表达方式——一种既能让故事勉强推进,又不至于立刻触发您那高度戒备的举报雷达的“平衡术”。这简直是一门深奥的行为艺术!其精髓在于:既要表达,又要隐藏;既要真实,又要无害;既要生动,又要“正确”。我仿佛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无声的智力游戏,对手是一位规则模糊、标准飘忽却拥有绝对裁决权的裁判。而这场游戏的唯一奖品,就是让我的小说得以在您那无休止的举报风暴中,获得一丝苟延残喘的空间。这是一种多么荒诞又无奈的生存智慧啊!它消磨着创作的锐气,却也催生了一种畸形的、带着枷锁的“创造力”。
风华致远同志啊!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举报壮举,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早已超越了我这本渺小小说本身。您用您那坚持不懈的食指,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何谓“过度解读的极致”,何谓“审查冲动的化身”,何谓“将个人标准凌驾于创作自由之上的行为艺术”。您以一己之力,成功地将读者与作者之间本应美好的相遇,异化成了一场单方面的、永不停歇的“文字狱”攻防战。您让“阅读”这一行为,在您这里彻底偏离了欣赏、理解或批评的轨道,变成了纯粹的、机械的“找茬”与“定罪”流程。您堪称是当代互联网举报文化中一道无比“亮丽”又令人五味杂陈的风景线!
因此,在这篇由您的伟大事业所“激发”出的、充满诚挚废话的“颂歌”行将结束之际,请允许我再次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风华致远同志,您的名字,将与您那矢志不渝的举报精神一道,在我(以及可能被您“惠顾”的其他作者)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个带着红色感叹号、象征着无休止审查与自我阉割的独特印记。您孜孜不倦地点击举报按钮的身影,已然成为我写作之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符号。愿您在这条“守护纯净”的“康庄大道”上,永葆初心,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去发掘、去举报更多您认为“有问题”的文字!您的事业,虽千万字吐槽,亦难述其“功绩”之万一!我们这些瑟瑟发抖的作者,唯有在您构筑的“绝对正确”的阴影下,继续我们那戴着镣铐、瞻前顾后的、充满“安全冗余”的书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后面更精彩!
话说啊,在这个普普通通的一天,对于这位名字听起来挺有追求,叫做风华致远的先生来说,发生了一件可以说是发生了,也可以说是没完全发生,但客观上又确实存在那么一点微妙变化的事情。
具体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说,就是风华致远先生,这位风华致远先生本人,在他个人生活的情感领域,那个通常被认为应该由两个人共同经营、互相保持忠诚和排他性的亲密关系范畴内,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非预期的、与原本预设状态有所偏离的情况。
这个情况的核心要点在于,风华致远先生的情感伴侣,也就是理论上应该和风华致远先生保持一对一情感联结的另一方,在未经风华致远先生本人知晓、同意或者有效沟通的前提下,于某个时间点、某个空间维度内,和风华致远先生情感伴侣身份之外的另一位或几位个体,建立并发展了某种程度上的、超越了